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指、趾基部间具蹼,蹼缘到达指、趾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部。背部粒鳞间具疣鳞10-14行。尾基部每侧肛疣1个。雄性具肛前孔和股孔17-27个。
形态 全长117-151mm,头体长约为尾长的0.81-1.03倍。吻长约为眼径之两倍,耳孔直径1 2mm,为眼径之22%-53%。吻鳞长方形,宽约为高的两倍,上缘中央无缺刻。鼻孔位于吻鳞、第一上唇鳞、上鼻鳞及2-3枚后鼻鳞之间。两上鼻鳞被一圆形的与上鼻鳞大小相近的鳞片所隔开。上唇鳞10-14,下唇鳞9-13枚。第一上唇鳞之宽小于吻鳞宽之半。颏鳞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。颏片弧形排列,内侧一对较大,长约为宽之倍(图10)。体背被粒鳞。吻部的粒鳞扩大,自鼻孔至眼的纵列鳞约15枚。眶间横列鳞35枚以上。自枕部到尾基的体背面粒鳞间散有圆形或圆锥形的疣鳞,过背中部可数到约10-14行。体腹面被覆状鳞,过体中部处约34-38列。四肢背面被小粒鳞,腹面被覆瓦状鳞。小腿的粒鳞间无疣鳞或有数量不等的疣鳞。指、趾间具蹼、蹼缘达指、趾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。后足第I -V趾扩展部的攀瓣工8-10, II 8-10,U19-11, N 9-12 , V8-12。雄性具肛前孔和股孔17-27个,除个别外均在20个以上。尾稍纵扁,基部每侧有1个肛疣,雄性的明显扩大。尾背面被小覆瓦状鳞,每7-9行成一节。尾腹面的覆瓦状鳞较大,中央具一列横向扩大的鳞板。
个别标本上鼻鳞间有2小鳞,颏片变异甚多,内侧一对有一分为二的,有特别短的或排列极不规则的。
体背淡褐色。自吻部经眼至耳孔有一断续的褐色纵纹,头背亦有褐色纵斑或不规则的花斑。颈及躯干背面的褐色斑形成5-6条横斑。四肢及尾背面亦具褐色横斑,尾部横斑8-12条,褐斑之深浅及明显程度变异甚大。体腹面淡肉色。
形态 全长117-151mm,头体长约为尾长的0.81-1.03倍。吻长约为眼径之两倍,耳孔直径1 2mm,为眼径之22%-53%。吻鳞长方形,宽约为高的两倍,上缘中央无缺刻。鼻孔位于吻鳞、第一上唇鳞、上鼻鳞及2-3枚后鼻鳞之间。两上鼻鳞被一圆形的与上鼻鳞大小相近的鳞片所隔开。上唇鳞10-14,下唇鳞9-13枚。第一上唇鳞之宽小于吻鳞宽之半。颏鳞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。颏片弧形排列,内侧一对较大,长约为宽之倍(图10)。体背被粒鳞。吻部的粒鳞扩大,自鼻孔至眼的纵列鳞约15枚。眶间横列鳞35枚以上。自枕部到尾基的体背面粒鳞间散有圆形或圆锥形的疣鳞,过背中部可数到约10-14行。体腹面被覆状鳞,过体中部处约34-38列。四肢背面被小粒鳞,腹面被覆瓦状鳞。小腿的粒鳞间无疣鳞或有数量不等的疣鳞。指、趾间具蹼、蹼缘达指、趾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。后足第I -V趾扩展部的攀瓣工8-10, II 8-10,U19-11, N 9-12 , V8-12。雄性具肛前孔和股孔17-27个,除个别外均在20个以上。尾稍纵扁,基部每侧有1个肛疣,雄性的明显扩大。尾背面被小覆瓦状鳞,每7-9行成一节。尾腹面的覆瓦状鳞较大,中央具一列横向扩大的鳞板。
个别标本上鼻鳞间有2小鳞,颏片变异甚多,内侧一对有一分为二的,有特别短的或排列极不规则的。
体背淡褐色。自吻部经眼至耳孔有一断续的褐色纵纹,头背亦有褐色纵斑或不规则的花斑。颈及躯干背面的褐色斑形成5-6条横斑。四肢及尾背面亦具褐色横斑,尾部横斑8-12条,褐斑之深浅及明显程度变异甚大。体腹面淡肉色。
大小
全长117-151mm,头体长约为尾长的0.81-1.03倍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栖息于野外或建筑物的缝隙内。常在较高的建筑物上活动,动作敏捷,较难捕捉。6-8月在海南采到的雌性成体40%怀有成熟之卵。8月中旬分别于广西柳州及海南吊罗山采得头体长为28.5-29mm的幼体。
生境信息
栖息于野外或建筑物的缝隙内。常在较高的建筑物上活动,动作敏捷,较难捕捉。
国内分布
中国壁虎生活在亚热带,只分布于中国,记录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及广西。
分类讨论
查看标本 福建:永春1♀(NJNU 78452)。广东:广州1 ♂ (NJNU 76014)。海南:五指山1♂(NJNU 84017),吊罗山3♂♂6♀♀ 1幼(NJNU 76259-266, CIB 63III 5727, SM无号),澹县南丰1 ♂ 3♀♀(CIB 64 III 6540-6543),白沙红茂3♂♂1♀(CIB 64 III 6574-6576, 64 III 6587)。广西:柳州11 ♂♂9♀♀1幼(NJNU 78247-267),龙州1♂(BMP.79-047)。